蓝狮在线
20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平行论坛,邀200余位国内嘉宾和40余位境外嘉宾赴会,共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
r当天,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静安寺”“宝通银号”项目签约,探索文化遗产活态利用的新可能。
r传承
r用好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
r“一件文物的身上,自身的使用价值是有限的,但承载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无限的。可以充分挖掘阐释,并可以用新的表现形式来传播。这也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文物这种载体,通过现代化的介质手段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r论坛一开始,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张伟明就以“从收藏到活化:国家博物馆文物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思考”为题,介绍了国家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互鉴”等方面做的工作。在他看来,文物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用好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文物会“活起来”,将中华文明传承下去。
r在文物保护方面,近年来,国家博物馆牵头制定《博物馆库房设施设备标准》,开展标准库房建设,健全文物库房恒温恒湿监测系统,实行文物分类分级保管,推进文物账册数字化和文物数据采集,积极开展文物管理智慧化建设,为馆藏文物的研究、展示、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r在活态利用方面,国家博物馆充分发挥了数字技术力量,利用人工智能推出首部AI文物微短剧《吴王夫差青铜剑》,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建设的全景三维“中华文明云展”网上展厅等,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畅游博物馆。
r创新
r数字技术赋能遗产保护
r论坛现场播放了北京中轴线宣传片,全面介绍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和保护成果。刚刚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可以说是论坛讨论的热门话题。会上,腾讯公司副总裁陈菊红分享了数字科技在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r利用三年多时间打造的“数字中轴”项目,让所有人可以轻松地通过玩游戏和看电影的方式,了解北京中轴线上的遗产点。
r陈菊红介绍,“数字中轴”项目中运用游戏科技,创新集成了“场景+时空”,为北京中轴线构建了200km×200km的超大地图。通过高清实景照片以及建模,程序化生成的游戏技术制作了高达15T的中轴线3D资产,数字化复刻了北京中轴线。
r“在超写实数字人的带领下,用户可以与数字雨燕一起飞越中轴线,沉浸式地体验北京中轴线;他们可以在先农坛互动参与一场农耕的祭祀仪式;在太庙收集百家姓,在社稷坛拼接五色土;在钟鼓楼,敲响明永乐大钟,用游戏化的方式沉浸打卡北京中轴线,感受到北京城八百多年来的魅力。”陈菊红说。
r在论坛成果展示环节,良渚古城遗址监测管理中心主任孙海波发布了“良渚遗址5000+”的最新成果,介绍数字技术在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的作用。据介绍,“良渚遗址5000+”首创遗址监管网格,实现了无人机自动巡查全域覆盖,并借助物联感知设备、大数据、AI识别算法,建立六大风险预警模型,实现多源事件分级分类实时预警联动闭环处置。
r互鉴
r不同博物馆同台推介共“学习”
r交流互鉴是论坛举办的关键词。论坛现场,来自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韩国首尔历史博物馆、匈牙利国家博物馆等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文博场馆同台推介,让观众感受到不同文明丰富多姿的魅力。
r其中,“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赋能文化遗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斯文在兹——新时代泉州府文庙活化利用路径实践、中国水利博物馆在印尼巴厘岛苏巴克水博物馆设立中国馆、湖南博物院“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典型案例亮点纷呈。
r论坛不仅汇聚了文博领域的专家大咖,也吸引了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来。当天,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静安寺”“宝通银号”项目签约。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宝通银号”是通州最早的银行宝通银号,静安寺为金代古建。
r未来,两处文物建筑将成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与大运河文化带、“戏市塔影” IP戏剧节、灯火市集等元素联动,促进城市副中心文物开放利用和文旅融合发展。
r(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