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狮在线
“她的眼神,仿佛能与亿万人的心灵对话。”
1991年4月,纪实摄影家解海龙在安徽省金寨县张湾小学,拍下了“大眼睛”女孩。这张照片,后来成为希望工程的宣传照,替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喊出了“我要上学”的渴望。
“大眼睛”女孩的命运,自此牵动了无数人的心。这个女孩名叫苏明娟,30多年过去了,她从一名受助者变成了资助者,帮助更多人续写关于“希望”的故事,也一路见证中国教育的阔步向前。今天,央视新闻国庆特别策划《我有所爱 其名中国》讲述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故事。
01
遇见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义务教育年限提高到九年。当时,许多孩子的“上学路”因为贫困而中断。为了帮助这些孩子,1989年,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公益项目“希望工程”。
一直关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解海龙自告奋勇,成为这一公益项目的“头号志愿者”,背着相机走进了大山深处,用照片记录山区孩子的求学现状。
△解海龙与孩子们在一起
1991年4月,解海龙辗转来到金寨县张湾小学。在简陋的教室里,他被一双“大眼睛”深深打动。“她抬头看向我的时候,仿佛是在向我发问:你知道上学有多难吗?”
解海龙用相机将这一幕定格。等他想多拍几张时,却发现快门按不动了——刚刚是最后一张底片。
那一年,苏明娟只有8岁。为了上学,苏明娟和同学们需要过河、爬山,每天往返二十多里路。每次天不亮她就要出发,天黑了才能回到家。
△苏明娟(右二)和同学们在上学路上(解海龙摄)
学校是旧祠堂改建的,没有照明灯,窗户上也没玻璃。一到冬天,大风顺着窗户灌进来,几乎每个同学手上都有冻疮。
苏明娟家里每年从田里收来的粮食,仅够维持三四个月。她的父母起早贪黑砍柴、抓鱼,用换来的钱维持生计。上学所需的费用,对他们一家来说,更是不小的负担。
处在失学边缘的苏明娟并不知道,她的生活即将因为一张照片发生改变。
02
希望
当解海龙将照片冲洗出来后,那双直抵人心的“大眼睛”成了希望工程的宣传照,出现在各种报纸、杂志上。
为了帮助“大眼睛们”,有人从买菜钱中省下几角钱,有人将乘公交车的钱攒下,还有曾经失学的人为了弥补遗憾捐出积蓄……短短8个月,捐款突破1亿元。
然而,在当时闭塞的小山村里,苏明娟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出名”。直到从各地而来的信件、捐款寄到学校,老师们才发现,大家要找的孩子就是苏明娟。
△苏明娟的妈妈(右一)拿出女儿的上衣与“大眼睛”照对比(解海龙摄)
面对爱心人士寄来的善款,苏明娟和家人只保留了最初两笔,其余的则原封不动交给了当地希望工程办公室。他们还委托县里,如果有寄给“大眼睛”的钱,直接转交给希望工程。苏明娟将各方来信装进铁皮盒,认真保存起来。大家对她的鼓励和期望,被她牢牢记在心上:努力学习,靠知识改变命运。2002年,苏明娟顺利考上大学。回望来路,她感叹,如果没有那张照片,她的学业很可能早已终结。
△苏明娟与最早为希望工程捐款的周彤同学合影(解海龙摄)
03
接力
在苏明娟进入大学的前一年,2001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开始向未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贫困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随后,中央和地方加大“两免一补”(即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工作力度,无数贫困学子从中获益。苏明娟也没有忘记来时的路。大学期间,她始终关注着曾像她一样的贫困学生。那时候,她把每学期的900元生活补贴转寄给其他贫困学生,而她则靠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
后来,苏明娟进入银行工作。当收到第一份工资时,她全数捐给了希望工程,让它们“在更有意义的地方发挥作用”。此后每个月,她都会捐出一部分收入,至今已坚持了十余年。
△苏明娟
2018年,她又拿出3万元积蓄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目前,基金共募集资金462.8万元、筹集爱心物资总价值500多万元,共资助困难学生773名,参与援建7所希望小学。
△苏明娟看望孩子们
时至今日,“大眼睛”照片里那件红色格子上衣,依然被她保留着。她经常对两个女儿讲起过往的经历,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孩子们,要将爱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苏明娟一直保存着“大眼睛”照的上衣
04
见证
回顾儿时的经历,让苏明娟最感慨的是,被教育改变命运的孩子,除了她,还有很多很多,其中就有“大鼻涕”和“小光头”。他们小时候在艰苦环境中求学的画面,都曾被解海龙记录。
△2005年,苏明娟(左)与“大鼻涕”胡善辉(中)、“小光头”张天义(右)合影,这是三人首次相聚。(解海龙摄)
小时候在四处透风的教室里大声朗读的“大鼻涕”男孩胡善辉,长大后参军入伍,圆梦军营。转业后,他成为一名高铁青年,参与成立了“善辉善行”服务队,为老人、孩子等重点旅客提供帮助。
△“大鼻涕”胡善辉
当时因生疮被剃成“小光头”的张天义,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家企业的技术骨干,后又自主创业,参与创建了一家自动化公司。“苏明娟助学基金”成立后,他还主动捐出了积蓄。
△“小光头”张天义,右为张天义与解海龙拥抱。
苏明娟和“大鼻涕”“小光头”迈出的一小步,正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
如今的孩子们,已经过上了她小时候无法想象的生活。她曾就读的小学,被改建为希望小学,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后又与一所中学合并,村里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随着中国的惠民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孩子们再也不用像小时候的苏明娟那样,担心因贫困而无法走进课堂:
学前教育阶段,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推动各地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并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
义务教育阶段,当前,城乡所有学生已免除学杂费;2011年起,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启动,补助标准多次提高。普通高中,国家从2010年起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学生可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学校会对困难情况进行评定并给予相应档次的资助。高等教育阶段,构建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绿色通道”等多元化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其中,助学贷款政策不断完善,贷款最高额不断提高,“你只管努力加油,剩下的交给国家”的“承诺”在无数学子身上得到兑现。
75年来,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结出硕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如今,许许多多渴望上学的“大眼睛”,坐在了明亮的教室,奔向了更广阔的未来。如同苏明娟一样,他们在各行各业闪闪发光,用自己的力量带动更多力量,让“希望”飞向更远的地方!(据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